第二百九十七章 逆道
                            
                                类别:
历史军事
                                作者:
键盘战斗家字数:3781更新时间:25/02/22 12:45:25
                             
                         
                        
                        
                                香菱早早的就穿好了衣裳,和旁的屋子不同,香菱喜欢亲自伺候将军。
    从丫鬟手里接过毛巾等,一一递给唐清安,满心欢喜的看着唐清安。
    唐清安习惯了香菱的眼神,如平常般的洗漱完,然后在香菱屋子里用过早饭,
    想了想,唐清安又重复交代了香菱一番。
    明年大战之后,金江镇将要转型,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从一个军事藩镇,文武要彻底分离开,发展为王国。
    军事上有军司,这年余的时光,从一开始的摸索,到如今负责全军大整编。
    军事很重要,虽然也很多事务,可又比民政要简单一些。
    民政涉及方方面面,毕竟面对的是数百万民,只人数上就翻了数十倍。
    而金江镇最欠缺的就是具有经验的高级文官。
    大周很多官员,唐清安是瞧不上的,难得能瞧得上的官员,身居高位,也不可能来金江镇。
    例如山东的苏观。
    甚至璠皓这种老臣,那更不用提,更不可能来金州。
    林如海正好合适,相当于瞌睡给了个枕头。
    他的才能,从勋贵到探花就说明了一切。
    又坐稳巡盐御史这等最复杂事务的官员,不管是其在兰台观政,还是处理专务。
    论官府的经验,金江镇是无人能及的。
    方针上,唐清安有他的规划,不会全盘接受林如海的思路,
    可是在官府细致的事务上,其中例如处理公文,例如部门之间远转,等等细碎的经验,才是唐清安看重的。
    这是学不来的,只有经历过才能得到的实际经验。
    林如海的建议,方方面面都能加速,甚至不让金江镇转型中出现硬伤。
    不论是唐清安,还是冯胜之,顾应时等,都很重视林如海。
    “林姑娘的心思很灵敏,小小年纪心中藏了太多的心事,这我倒是不喜。
    倒不为别的,一则往往不开心,二则也容易伤身。
    林先生为了小乾的学问不受影响,亲自随小乾入了朝鲜,留下林姑娘一个孤女。
    我本该交代夫人,可是夫人最近的情况你也晓得,晴雯和莺儿也一门心思在孩子身上。
    你是个品性极好的,所以我就把林姑娘交给你,不要让她在府里受到委屈。”
    “老爷放心,我会的。”
    香菱安静的坐在一旁,等唐清安说完,才乖巧的回道。
    唐清安点点头。
    如果说像莺儿,或者晴雯还会有自己的小心思的话,倒是香菱,的确没有太多的心思。
    “我走了,外头的事情忙完了再来看你。”
    唐清安起身离开。
    香菱跟着唐清安到了门口,小脸上尽是恋恋不舍。
    唐清安笑着摸了摸香菱的脸蛋。
    他知道香菱想要和自己多呆一会,不过他真的很忙。
    金江镇满打满算才十二万精兵,而蛮族能抽出二十万精兵,明年的大战,从实力上来说,金江镇是不如蛮族的。
    所以就更需要用盘外招。
    朝鲜,国内,西方各国,甚至蒙古。
    拉拢每一方势力,都需要花无数的精力和心思,哪怕是朝鲜,也都是慎之又慎。
    离开了家中,赶到了节度府。
    “贾鉴的想法,各位如何看。”
    唐清安把贾鉴送回来的密信,以及辽西一些将领送来的书信,发给了谢友成,冯胜之,顾应时,徐辉等人。
    他倒是没有想到,忠顺王不但没有为难他,反而会独自来金州。
    贾鉴的密信中,认为忠顺王放弃了重建锦州军,因此亲自要来观察金江镇的实力,到了哪一步。
    看清了金江镇的实力,是会提防金江镇,反对明年的大战。
    又或者支持明年的大战,以蛮族来消耗金江镇的实力。
    唐清安隐隐猜测。
    其实事情已经很清楚了,就看如何选择,这最后还是要唐清安来决定。
    听完谢友成等人没有新意的解释,唐清安下定了主意。
    “让他看。”
    唐清安决定不再隐藏金江镇的实力。
    也瞒不了人了。
    就给朝廷看看,这一方强镇,朝廷是选择无视,还是支持金江镇自己选择消耗在强敌手中。
    ……
    旅顺的码头上。
    各色的旗帜布满了码头,还有上千兵士整齐的排列。
    一百余名骑手,骑在高大的战马上,威风禀禀的看着前方,充满了精锐之气。
    搭的各式棚子里,金江镇的文武将领,都在里面等候休息。
    最中间的一处棚子,唐清安就坐在这里。
    忠顺王要来金州,唐清安没有反对,在自己的地盘上,他还是敢见人的。
    其实金州也是有码头的。
    不过从军事上考虑,为了杜绝任何人,窥视到金州城内的布局,所以金州的码头,总体上停用了。
    哪怕忠顺王来金州,唐清安仍然批示,到旅顺码头迎接。
    搭乘忠顺王的船只终于到了海岸。
    在船舱里,听到外面人的告知,说已经看到了码头,忠顺王因此出来甲板上。
    看着远处的旅顺码头。
    同样也是人头涌动,热闹非凡。
    明明是差不多的事物,不知道为什么,忠顺王下意识的觉得金江镇迎接的文武官员,就是和辽西不同。
    可是是因为对方名头的原因吧,忠顺王如此想到。
    “参见忠顺王。”
    忠顺王还在艞板上的时候,唐清安亲自领着上百名文武官员,上前迎接。
    忠顺王第一看见唐清安,的确年轻的让人不敢相信。
    他身后上百名的文武官员,年龄都比他大,可是都一脸的恭敬。
    这些恭敬到底是展示给自己,还是展示给平辽候呢,忠顺王不以为意。
    “平辽侯,名不虚传。”
    忠顺王亲切的拉着唐清安的手,满意的点点头。
    “忠顺王一路辛苦,我来引荐金江镇的官员。”
    唐清安侧身,亲自带着忠顺王,一一介绍。
    “这位是支使冯胜之。”
    “你就是冯胜之?好好好。”
    忠顺王对金江镇既陌生又不陌生,至少几名重要的文武官员将领,他都熟悉于耳。
    其中各自的品性,也有所了解。
    眼前的冯胜之,又是金江镇文官第一人,又心有朝廷,是难得的忠义之人。
    “见过忠顺王。”
    不同于忠顺王,冯胜之满脸的平静。
    忠顺王点点头。
    见状,唐清安又开始介绍下一位。
    “这是主判官顾应时。”
    “不错。”
    忠顺王满脸笑意的点头。
    ……
    “这位是刘承敏总兵。”
    ……
    “这位是朱秀总兵。”
    ……
    见过了金江镇头面人物,忠顺王当众夸耀了众人一番,认可了金江镇的功绩。
    “金江镇立镇以来,屡次大败蛮族,耀我国威,扬我君德,实乃诸位之功劳。
    我行前君嘱之,以代君犒赏诸位,可见君心之隆。
    君念节度府臣事体,偃然陈奏,指挥有度,进退大将,甚非容易,把诸位功绩都专门记下,以待后赐。
    望各位上报皇恩,下固疆域,达君之至愿。”
    “圣上圣明!”
    唐清安不在乎这一套,前番的整军,就是为了消除朝廷带来的影响,整军都还没有完。
    谁还敢继续在乎朝廷的任命。
    因此亲自带着金江镇文武拜谢君恩。
    忠顺王目光犀利,余光看到了平辽侯的脸色,的确没有在乎的模样,可见此人对自己的信心。
    也越发了解,如今金江镇的成色。
    一行浩浩荡荡的人员,从旅顺到金州。
    忠顺王此次来金州,即是见平辽侯,也是阅金江镇。
    因为唐清安的指示,冯胜之,顾应时对忠顺王没有隐瞒,彻底展示了金江镇。
    三百五十万民,四百余万田亩,十二万军,五千水兵。
    战马,驮马,骡驴,牛,羊,盔甲,火器,武器,战车,盾牌,水船不可计数。
    另有各式制坊,火药局,船厂等。
    越看越听,忠顺王越沉静。
    以前京城中,关于海外辽左的金江镇的实力五花八门,有更加夸大的,有不相信,认为吹牛的。
    各种言论纷杂无比,无法看清金江镇的实力。
    忠顺王见到了。
    见到的结果,令他无言。
    他的亲信图门,同样不可置信,这哪里还是一个藩镇,已经是一个王国了。
    大周关系最深的潘国朝鲜,都比不上如今金江镇的实力。
    “真不可思议,此人是如何七年间,就置办下如此基业,让人闻之色变的蛮族,就这么任由眼皮子底下生出这种对手?”
    听到图门的话,忠顺王脸色更难看。
    “如此才越发说明了金江镇的厉害,蛮族无法制,只能看着金江镇越来越强。”
    忠顺王的话令图门醒悟了过来。
    朝廷无可奈何,损兵折将,花了无数物力,都无可奈何的蛮族,却对金江镇无可奈何。
    说明了什么?
    如果金江镇反叛朝廷,朝廷更加无可奈何。
    听得再多也不如亲自见一面。
    忠顺王见了,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金江镇这种逆天发展出来的势力。
    唐清安主动求见忠顺王。
    忠顺王的落脚是军司安排的,连忠顺王的侍卫,都安排在了别处。
    忠顺王既然主动来金州,当然也就做好了准备,对于唐清安的防备,他并没有意外。
    “平辽侯。”
    “忠顺王。”
    唐清安笑道。
    “平辽侯准备如何自处?”
    忠顺王认真的问道。
    “明年和蛮族决战,不平蛮族不罢休。”
    唐清安坚定的说道。
    目前的辽东犹如三国。
    可是金江镇是绝对不会选择和蛮族结盟,用来对抗大周朝廷的。
    又为了防备朝廷拉拢蛮族。
    唐清安决定明年和蛮族决战,以获得朝廷的支持。
    大周朝廷可以没有底线,但是他不行。
    决战。
    势在必行。
    他有这个信心。
    犹如当年他出海前,没有人认为他能成功,因此他顺利的建立了金江镇,等朝廷反应过来,已经无可奈何。
    现在是同样的局面。
    朝廷没有人认为现在的金江镇,能灭掉蛮族。
    平辽侯的选择。
    顶多让蛮族和金江镇双双实力大降。
    唐清安要逆道而行,再一次让众人大跌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