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八章 入主中原
                            
                                类别:
历史军事
                                作者:
键盘战斗家字数:5128更新时间:25/02/22 12:45:25
                             
                         
                        
                        
                                “不能允许皇上迁都。”
    乱民势大。
    新王正式昭告天下,自立成王。
    随后不久。
    田永命也在四川称王。
    不同于后者,新王开始设置官员,陕西,山西,湖广,河南,不少地区已经落入新王手中。
    很多地方的守军兵力薄弱,面对新军犹如鸡蛋碰石头,不敢抵抗选择了投降。
    迁都。
    已经是迫在眉睫。
    林如海终于出面,支持了军司的建议。
    谢有成也从第一镇返回金州。
    年前的旧事,众人都不再提,团结一心面对国内的问题。
    众人看向林如海,眼神怪异。
    林如海一脸的坦然。
    将军是汉人,爱民如子,对子民的仁德,无人可以指责。
    正是明君之相。
    而大周已经失德。
    于公于私,将军入主中原,并不算亡天下,是顺应天命而出。
    “江淮不可乱。”
    林如海坚定的说道。
    长江黄河连接大运河,密布的水道,为江淮的商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江淮的生产力,无异于是大周之冠。
    福建广东的商品流入江淮,北方的商品流入江淮,江淮成为了全国的贸易中心。
    其他地方没有这个地利。
    “如果皇上迁都金陵,对我们金州极其不利,济州岛的海贸将遭到毁灭性破坏。”
    济州岛的海贸,是金江镇强军的根本。
    宋朝时。
    商税占到了天下税赋的一半。
    明朝军事强,但商税弱。
    大周承袭明制,农税占了七成。
    农不稳,则国亡。
    大周可以不在乎商业,因为他没有,聊胜于无而已。可金江镇不能不在乎。
    商不稳,则金江镇废。
    “可是皇上真要迁都,岂是金江镇能拒绝的,只怕皇上不会听金江镇。”
    “他不能不听。”
    谢有成反驳。
    “南下之路只剩山东,让陈德言盯死皇城,但凡有动静,只需要轻骑就可以断皇上的南下之路。”
    “恐怕会引起天下人的责骂。”
    “天下之心,朝廷还剩几成?”
    谢有成轻视道,然后看向林如海,希望他支持自己的话。
    林如海没有让谢有成失望。
    文武之间有矛盾。
    不可能没有。
    但是事情有度,在大事方面,双方还是能做到互相配合。
    “北方人心尽失,南方还有一半。”
    “皇上仍然是皇上。”
    从第一镇回来的不只是谢有成,还有冯胜之。
    冯胜之坦然道。
    “谁第一个欺辱了皇上,就会背负上骂名,遭到同仇敌忾的反对。”
    众人无言。
    冯胜之说得并没错。
    很多人骂朝廷昏庸,但不意味就希望大周覆灭。
    人心是很奇怪的东西。
    可以骂,都为你赞叹,犹如那些御史们。
    但是当你真的做了有损国体的事情,则会遭受千夫所指,被人们唾弃。
    现在的金江镇,面对的是一个瓷器。
    想要的是一个完好无损的瓷器,越完整越好,对金江镇才是最大的利益。
    新学不光是在金州生根发芽,江淮一带也开始有了新的思想。
    又提倡唯物主义,反对宋明周礼学,反对当下浮夸空谈的风气,讲求经世致用的功利主义。
    “多学而识,行必有果”,学以致用。
    要求实地调查,提倡独创,反对盲从和剽窃。
    还有提倡“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敲剥天下之骨髓”的君主,是人民的“寇仇”与“独夫”。
    宣扬“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否定了君为臣纲的道学理论,主张通过学校和实行法治来监督君权。
    甚至认可金州的军学堂,但是认为应该去掉军字。
    然后应该加强金州学校,具有面对天子直言“政有缺失”,“公其是非”的权利。
    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君主的“一家之法”,从而实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理想。
    “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均天下”主张,以“众治”代“独治”,扩大郡县守令权利的主张。
    甚至倡导均田说,提倡工商皆本,改变士农工商传统之法。
    种种的学说,互相之间皆有借鉴。
    这种思想在清朝是要抄家灭族的,但是在周朝,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群体的增加,越来越受支持。
    正是私学的厉害。
    私学有时候有害处,例如明朝张居正改革的时候,最大的麻烦就是私学。
    但私学也有他的好处,解放了思想。
    明朝禁不了私学,张居正权倾朝野,禁天下私院,也没有成功。
    清朝可以。
    禁止了私学。
    一直到清末东南自治,汉人脱离了束缚,才开始恢复中断三百年兴建私学的传统。
    这些南方各地的私学,培育了大量的进步青年,为后来革命增加了绝对性的力量。
    现在的各派学说,就是瓷器。
    你保护它,它可能不能为你创造看得见的好处,还能带来很多麻烦。
    可你还打败不了它。
    只有通过武力才能摧毁它。
    一旦被摧毁,则需要百年的时间,才能重新养育出来。
    正如十年树人,百年树木的道理。
    冯胜之以学问来将军。
    将军不是最在乎学问吗。
    “谬论。”
    听完冯胜之的长篇大论,林如海立马反驳。
    “金江镇怎么会与学问背道而驰。”
    话中有话。
    唐清安面色不变,任由下面的人又是交锋,又是试探。
    林如海铁定是支持江淮各种学问的。
    可各派的新学问,的确有大逆不道之言。
    金江军强大,将军入主中原那天,会不会仗着武力,打击这些新学问,林如海内心担忧。
    冯胜之意味不明。
    估计他也陷入两难之中,可能他心里最希望的是禅让。
    可惜。
    哪里有这么美好的事情。
    至少不靠武力,是达成不了的。
    动用武力,就要逼迫皇帝,冯胜之很难接受。
    “军司怎么看?”
    唐清安看向谢有成。
    谢有成站了出来,众人都望向他,眼神复杂。
    将军既然问军司,大概已经有了定论,决定入主中原。
    入主中原。
    金江镇多年来一直有这种提议,有时候声音大,有时候声音小。
    可真到了见真章的时候,无论是谁心里也感叹。
    “为了保存南方的平稳,不支持皇帝南迁。”
    总要有人说出大逆不道的话,谢有成没有躲避,当众挑明打断了很多人的想法。
    “如果皇帝一意孤行,军司在码头准备了船只,安排三千骑兵作为前锋,会在山东截住圣驾。”
    众人无言。
    截住了圣驾,后续的事猜也猜得道。
    挟天子以令天下。
    入关打败流民军,接管地方,治理弊政,一步步谋夺天下。
    此举对金江镇是最有利的形势。
    一股奇妙的情绪,涌散在屋内,人们情不自禁的家中呼吸。
    “有人说王子腾,打算安排家卷回金陵避难,我看金州就很好,最安全。”
    “还有锦乡侯府,史府都可以来金州嘛。”
    唐清安突然笑了起来。
    随着将军的笑容,刚才严肃的气氛也缓和下来,众人的脸色恢复了平静。
    众人之间不在剑拔弩张,开始了玩笑。
    “金州变化巨大,正好让诸公游历一番,以见我金江镇的富强,毕竟闻名不如见面。”
    “是极。”
    金州变化再大,也不过是辽东的城池,唯一一座突破百万人口的城池。
    而大周突破百万人口的城池很多。
    金陵,扬州等地早就突破百万人口多年。
    而且商贸奢华,远不是金州能比。
    唯独金江镇的济州岛。
    靠着垄断海贸才能压过他们一头,而人口和底蕴又不足各地。
    请诸勋贵家卷来金州,用意在于拉拢勋贵的人心,让众勋贵坚定的站到金江镇这边。
    打天下,治天下。
    金江镇两者都要,那么就要拉拢地方上的势力。
    治理是长期的事情,一步步来。
    积弊不可能两三年就治理完成。
    在治理的过程中,把反对的力量压制到最弱,按步就班达成计划,才是治国之道。
    换源app】
    “要跟勋贵们说金州不比扬州差,让各家的家卷安心。”
    林如海笑道。
    勋贵之家奢靡,很多人的旧印象,金州还是苦寒之地,很多人怕是不愿意吃苦。
    扬州。
    听到扬州,唐清安愣了愣。
    后金入关,从辽东屠戮到云南,而详细的记载却寥寥无几,以地方书生的德性,不可能不记载。
    因为三百年的文字狱,无数的史料消失了。
    明末清初,大量的汉人逃到了日本,朝鲜,东南亚,其中就带过去日本一篇《扬州十日记》。
    是后金屠戮扬州,幸存者的读书人写下的经过。
    三百年后又流传回了中国。
    百万人口的扬州,被屠戮一空。
    先民遭受了惨无人道的磨难,后人还知多少。
    正如后金在辽东的屠杀,文字记载寥寥无几,结果朝鲜史料有大量的记载。
    唐清安脸色难看。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活在仇恨中,而是为了记住教训。忘记了历史,必定会重蹈覆辙。
    “第一镇,第二镇,两镇最近有什么情报?”
    众人纳闷。
    将军为何突然问起了旁的事。
    谢有成追随将军十余载,从无到有一起面对困难,一步步走到今日,有些懂将军的心思。
    “林丹汗在青海,与当地的部落发生了冲突,陷入了纠缠,听说形势不好,他本人也身体患病,应该是水土不服。”
    “归化城的贾环,打听到漠北蒙古西北方向,来了一帮劳什子罗刹鬼,两边正在交战。”
    “赫图阿拉城已经被第二镇接管,改土归流,武震孟亲自负责,有他在,出不了问题。”
    唐清安这才放心的点点头。
    最怕的就是内斗。
    因为内斗,导致了多少的磨难。
    现在边疆已定。
    他也可以放手施展,不论胜负,也不会有亡天下的风险。
    自己可以失败,但绝对不能埋下亡天下的种子。
    李自成流民出身,来自于百姓,本是反抗暴政的义军,为何却背负后世骂名?
    不是因为他败者为寇。
    而是因为他导致了亡天下,属于重要的原因之一。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是汉人自古以来的传统。
    间接导致亡天下。
    才是李自成最大的骂名,这种因果,使得人们不愿意正视他。
    正是因为太痛,所以才无法忘怀。
    世事难料。
    唐清安不敢说自己绝对能赢。
    自己失败不可怕,亡天下才可怕,这种骂名他背负不起,所以多年来才对外不对内。
    现在外已除。
    “按照军司的办,以我的名义写奏疏,告诉皇帝,金江镇不支持他迁都。”
    “天子当守国门。”
    明朝建立时。
    北方空虚,南方富裕。
    宋以前,北方才是汉人的主要活动地区,南方的人口不足北方一成。
    宋以后。
    不可计数的汉人南逃。
    南方汉人的数量,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并且甩下了北方一大截。
    为朱元章以南攻北创造了条件。
    而那时。
    北方千里无人烟,田亩商业水利设施等皆败坏殆尽。
    南方除了要往北方移民,还需要输出人力物力,大量的钱财要消耗在北方。
    这种局面会导致巨大的风险。
    如果北方战事遇挫,都城在南方的明朝,很容易放弃北方,或者不在乎北方的土地。
    只有都城在北方,才能有危机感,不会轻易放弃一寸土地,寸土必争。
    所以朱棣才迁都北平,改名北京。
    正是天子守国门的由来。
    天子在北平。
    全国的力量,必须要保护北平,哪怕再大的代价,也动摇不了这份国策。
    北平不失,则北方不失。
    初中教科书所言。
    所以唐清安的一句天子守国门,就能让大周皇帝坐蜡。
    他放弃京城,就是放弃了道义。
    “告诉第四镇,对日本之事,全由彭大海负责,而金州本土从今日起,不再供应第四镇,只由济州岛和琉球国供应。”
    唐清安定下了调子。
    众人皆知。
    将军终于决定入主中原。
    “公告全镇,国内百姓灾害不断,兵戈不止,我金江军乃大周天军,仁义之军,理应救万民于水火。”
    “即日起,金江镇大扩军,以平辽侯之名义,号召退伍老兵归营,为国作战。”
    数年来。
    一直抽调到新合军的金江军,从九万降为数万,终于开始了扩军。
    对于入主中原。
    唐清安划分的很清楚。
    新合军用于开拓。
    草原,奴儿干,日本……
    此次中原之战,只有金江军为主,没有新合军的参与。
    亲卫营三营九千兵。
    第一镇抽调五千金江军,剩余五千兵,其中三千金江军,两千新合军。
    五千人压制整个草原,以稳为主。
    第二镇抽调三千金江军,剩余一万两千兵,其中三千金江军,九千新合军。
    抽调一营三千新合军,归入第一镇。
    第三镇两万六千金江军不变。
    合计四万三千金江军。
    金江镇虽然有近十四万兵。
    但是地盘太大,抽调完后,剩余留在各地的守兵,就算以新合军为主,也只有不到两万兵。
    而第四镇还有高达八万余的新合军正在日本作战,伤亡不小。
    唐清安要把金江军扩军到十万。
    新兵太多不行,所以希望能召回多年来陆续退营的老兵。
    休身养息多年。
    金江军到了恢复应该有的规模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