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二章 恭顺帝改年号
                            
                                类别:
历史军事
                                作者:
键盘战斗家字数:4801更新时间:25/02/22 12:45:25
                             
                         
                        
                        
                                流民军体量大,又招降了几省的官兵。
    除了带领三十万大军入湖广,还在河南各地安置了近十万的人马,还是撤裁过的人数。
    四十万人马滥竽充数的不少,居心叵测的也不少。
    这就是新王龙在前的弊端。
    半道加入的人马太多,自己亲手带出来的人马,连三分之一都占不到。
    换句话说。
    他缺少时间。
    偏偏金江军发动的进攻,正是踩到了他的痛处。
    如果再给他一两年的时间,形势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等他稳固了湖广和河南两地,又统一了军队的军心,力量会成倍的增长。
    所以带领大军返回的途中,龙在前一直很郁闷。
    一种无能为力的愤恨。
    这种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的恼怒,让他极其的敌视唐清安,恨不得撕裂了此人。
    “报。”
    “小袁营杀了咱们的人。”
    几名探马慌里慌张的跑了回来,见到新王后,又带来了一个坏消息。
    小袁营不是陕西的老贼。
    而是河南以袁山为首的矿民起义队伍,所以被称作“小袁营”。
    陕西流民军进入河南后,牵制了官军,算是为对方的存活创造了机会。
    那时官兵势大。
    河南很快呆不下去。
    不少河南境内后起的义军,跟不上高强度的流动作战,或者被官兵打败,或者投降了。
    小袁营是矿工出身,本就能吃苦,青壮居多,很快适应了流民军的打法。
    不过和流民军转进方向不同,他们转战河南南部、安徽、甚至抵达过江苏部分地区。
    去年流民军主力进入河南。
    河南本是小袁营的老家,他们因此也返回河南,占据了汝宁府东部与金陵交界的太和一带。
    如鱼得水,势力发展的极快。
    新王自己的队伍,都有两支主动投降了官兵,而且对方杀了王扬祖和不畏天。
    小袁营也开始了动摇。
    是否投降官兵。
    总之。
    为了表明心迹,他把新王派来的官员,逮捕送去了金陵,借着又袭击了新王驻守此地的几百游骑。
    除自己动手杀了一半之外,被俘者也送往金陵被官府杀害。
    “金江军势大,俺们不能投靠他们,不然容易被吞并,俺们的地盘也保不住。”
    “所以俺决定投靠金陵,举起朝廷的旗帜,不给金江军攻打俺们的机会,保住俺们的地盘。”
    算盘打的贼精。
    本质上。
    就是自身实力大了,而新王又带着主力进入湖广,随着局势的变化,有了野心。
    现在金江军围困开封,新王哪里还顾得上自己。
    “俺看金江军也是剿匪是假,造反是真,金陵的官员不会看不见,一定会拉拢俺们。”
    能混到今日的老贼,就没有一个呆傻的,必定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方式。
    三言两语找准了自己的出路。
    金陵那边得到消息,果然接纳了小袁营,流民军摇身一变,又成为了官兵。
    】
    ……
    为了镇压境内的反对势力,以及防止反叛。
    在县州各地设立都尉、掌旅、部总、哨总等武职官员,统领地方武装,合起来高达近十万流民军。
    河南因为龙在前的科举,经过他的手提拔了不少的读书人,到底有几个心向他的。
    总之。
    河南经历过龙在前的半年治理,流民军分为了两部。
    一部是负责攻城野战的直属军,一部是镇守城池的地方军,前者是精兵,后者战斗力薄弱。
    当下。
    金江军在河南的对手,就是流民军的地方军。
    除了开封城中的万余兵,虽然也是老弱病残,战斗意志总体上比较坚定,其余的都奈何不得金江军。
    开封城周边。
    一支支游动的流民军,犹如非洲草原的鬣狗,金江军仿佛是正在追赶鬣狗女王的狮子。
    “鬣狗们”想尽办法,即骚扰金江军,又避开与金江军正面作战。
    可当湖广内讧的消息传回。
    原本的形势立刻变了。
    前一番还在用尽心思对抗的流民军,发生了分裂,分裂又影响了军心士气。
    就像被绊倒了一样,这些骚扰的流民军,竟然有两支投降了金江军,其余的几支,要么退了回去。
    哪怕仍然留下的流民军,也不如之前气势如虹了,开始畏手畏脚起来。
    ……
    瓦店。
    “不催科”,“三年不征粮”……
    告示牌坊上张贴的公文,经过了半年已经破烂不堪,但依稀可以见到部分字迹。
    “周华美,让你当此地县令,看来咱没有看错人。”
    龙在前看向眼前的年轻人。
    从湖广的时候,他命令全军急行军,进入了河南境内,越是靠近开封,他越是放缓了行军速度。
    开封城。
    他是十二万分的不愿被金江军攻破。
    城中的物资补给是一样,而最重要的是城里流民军的家卷。
    家卷关乎军心。
    普通的流民军们,没有上层人那么多政治顾虑,为了权利不在乎家卷。
    家卷能影响他们的行动。
    说不得金江军能威胁他们,靠着控制了家卷,招降许多的人。
    但有些事哪怕危难近在眼前也急不得。
    例如赶大车的时候。
    驴子要是惊了,或者下坡失控,越是危急,越是要临危不乱,井然有序。
    所以龙在前命令大军在此地休整一日,恢复军中的精力。
    “下官既然为此地父母官,既要对得起新王的信任,也要对得起百姓,方不负所学。”
    “说得好。”
    龙在前赞扬道。
    “如果大周的官都能像你一样,又如何会出现咱龙在前呢,谁不愿过太平的日子。”
    新王是流民出身,低层的奋斗史。
    本来出身低微,又是反抗大一统帝国,可谓是天下第一等难事,古往今来,几千年的时间长河,只有一个人做到了。
    眼界,个性,思想,乃至外部压力,外部需求等等,避免不了很多的缺点。
    但也无法掩盖他的优点。
    新王的流民军,其余不提,从起事以来,就是所有的流民队伍中,军纪最好的一支。
    无论当初是初次占领山西时。
    哪怕他还是流动作战,没有积蓄治理地方,想到的方法,是把金银留到地方上,以金银拉拢地方,他则带着大军在外流动作战。
    法子虽然失败,但新王的确在为民请命,立新天地,这句政治口号而努力。
    所以当他去年占领河南时,不用再流动作战,立刻就开始治理河南。
    “不催科”,“三年不征粮”是他向百姓们的承诺。
    对于贫苦无地的贫民,他命官府为之提供耕牛、种子,还规定了保护耕牛的政策。
    制定各种规矩。
    “禁杀人,偿命;且约杀牛一只,赔马十匹。”
    在荒地上,募民垦田。
    直接占领周宗室、官僚地主以及无主荒地进行屯种,借以解决部分军需,免除或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种种举措。
    核心一点就是刮大户补百姓。
    导致虽然有读书人出面为他做事,但更多的读书人在骂他。
    “咱知道很多大户恨咱,如果你是那些普通官员,咱也不耐心跟你解释。”
    一身杀伐之气的龙在前,眼睛里透出真诚。
    对于能治理好地方的官员,龙在前是极为重视和礼遇的。
    他知道自己的行为,会让自己的名声败坏,读书人么,话不都是他们说的。
    不过他是无所谓的。
    本来就只是为了老百姓。
    否则也不会喊出为民请命,立新天地的口号。
    至少。
    现在的他,心底里仍然认为自己是老百姓,没有生出旁的想法。
    “老百姓们要饿死了,大户们却不愿拿出粮食,虽然粮食的确是他们的,但是人都要饿死了。”
    龙在前解释自己的行为。
    “天大地大吃饭最大。”
    “任你们圣贤各种大道理,也抵不过事实。”
    “事实就是老百姓们要饿死了,既然要饿死,那肯定哪里有吃的就去哪里。”
    “学问,道学,道理都是虚的,老百姓要吃的,谁挡住他们,谁就是他们的敌人。”
    “大户们认为粮食是他们自己的,放不放粮是他们的自个的主意。”
    龙在前冷笑一声。
    周华美脸色暗然无光。
    他到底也是读书人,很难全盘接受新王的思想。
    新王说话虽然粗鄙,可真不能小觑他。
    几句话下来,自己无法反驳。
    “这只是他们自个的认为,道理不是他们说的算,既然要饿死了,老百姓们自然有他们的道理。”
    “谁有粮食,就找谁。”
    “你们不但要拿出粮食,有多少拿多少,容不得你们说的算。”
    “这就是要饿死了的老百姓们的道理。”
    龙在前难得的说了许久。
    两人都闷在了当场,让气氛安静下来。
    牌坊的公告,破烂的一角,在风中不停的晃动。
    “粮”字。
    一上一下。
    良久。
    龙在前叹了一声,抬手拍了拍周华美的肩膀,离开的背影显得暗然,看上去有些失落。
    “新王怎么了?”
    周华美有点错愕。
    新王在人前,向来是自信满满,从来不会让人感觉低落。
    今日不但对自己说了这许多的话,看上去虽然如常,却令周华美从新王身上感受到了气馁。
    ……
    京城。
    “民皆附贼而不附兵,贼有食而兵无食”
    “贼欲取河南、河北牛只,屯田皖、叶。”
    “贼以禁杀课耕,张官设吏,黄惑民心,立定根脚。”
    “贼又给牛种,赈贫困,畜孽牲,务农桑,为久远之计”
    ……
    一封封奏疏,也是流民军扩张的标志。
    恭顺帝。
    在满是杂乱的奏疏的宫殿里,摊在榻上,还有摔在地上的酒盅。
    “告诉唐清安。”
    “让他打败贼军,朕大大的封赏他。”
    日夜颠倒。
    浑身酒气,大早上,恭顺帝就开始了发酒疯。
    外面的太监们,满脸畏惧,忐忑的走进去伺候皇爷。
    皇爷变了个人。
    谁都知道京城保不住了。
    贼打贼。
    无论哪个贼赢了,都没有皇爷的好下场。
    能跑的人都跑了,有路子的人,都选择了下注。
    早朝的时候。
    偌大的殿里,只有寥寥二十余人。
    “把这些上疏的御史,全部杀了。”
    “滚滚滚。”
    恭顺帝见到太监们进来,拿起东西就砸就打。
    “这些御史,竟然说贼比朕做的好,他们都是无君无父之人,都是叛逆。”
    “朕,真要杀光他们。”
    以前还未觉得,这些时日,想到自己为何落到今日的时局,找出原来的奏疏,翻开御史们的奏章。
    境地不同时,哪怕是同样的文字,也会产生不同的想法。
    现在的皇帝,只觉得每篇奏疏都在讽刺他。
    贼寇有什么本事治好天下?
    无非今日吃这家,明日吃那家,走到哪里就破坏哪里,做出天怒人怨的坏事。
    可现在。
    每篇奏疏都在告诉恭顺帝。
    流民军不但会治理地方,治理的比他更好。
    同样的地方和气候。
    一个基本的事实已然被这些奏章肯定。
    在拥有百万流民规模的新王所管辖的地区里,不但贼寇有保障,连老百姓都获得了保障。
    所有的奏疏里。
    只看到地方上的大户读书人叛乱以外,没有一本是关于百姓由于饥寒所迫而起来反抗贼寇的。
    “凭什么,他凭什么。”
    恭顺帝自饮自醉。
    显而易见。
    在当下的社会中,小冰河时期,产凋敝已极。
    新王不但能大规模用兵之际,还能够既保证兵员的供给,又使农民感到“安舒”。
    可谓是个奇迹。
    这与大周朝廷控制地区内极目荒凉的衰败景象,适成鲜明的对比。
    以前。
    恭顺帝报着成见,只看到贼军的得势。
    今日。
    他还是恨。
    可是他又有了别样的看法。
    这种清醒,不但未令他高兴,反而让他极为的痛苦。
    一种人生的否定。
    “朕要改年号。”
    恭顺帝突然看向太监们下旨。
    恭顺的年号,是太上皇取的,用意极为明了,也是向外界传达的政治含义。
    太上皇死后。
    皇帝一直想要改年号。
    等啊等。
    想着等哪天天下太平,正好借机改年号,可谓顺应天命。
    等了十余年。
    现在皇帝不想等了。
    他跑不了。
    往南的道路,不是在流贼手里,就是在唐贼手里。
    无论如何。
    他不能以恭顺帝的年号,来迎接自己的结局。
    想起日后的史书上。
    提起他就言恭顺帝,直觉面红耳赤,羞怒不已。
    ……
    龙在前,朱秀。
    近四十万大军,决战于密县。
    从大山周响起战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