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五章 粉丝见面会
类别:
都市言情
作者:
过客字数:2018更新时间:25/09/05 00:18:46
回去的路上,虎子坐在车里,很快就睡着了,手里还攥着画本。
陶莹看着儿子的睡颜,笑着说:“这孩子,今天玩累了。”
徐佳怡则拿出手机,翻看着下午拍的照片:“我得把这些照片发给陶哲明,让他也看看苏州的美景。”
车子驶离苏州时,夜色已经降临。
路边的灯笼亮了起来,倒映在河水里,像一串流动的珍珠。
徐佳莹靠在车窗上,看着窗外的夜景,轻声说:“今天真开心,不仅见了姨婆,还看到了剧本手稿,没想到这么多年了,还有人记得我写的剧本。”
苏木握住她的手,笑着说:“你的剧本写得好,里面的汉服承载着江南的文化,自然有人记得。”
他顿了顿,又说:“等以后,咱们可以跟周阿姨合作,把剧本里的汉服做成系列,让更多人喜欢上江南的传统文化。”
徐佳莹眼睛亮了:“真的吗?那太好了!我还想在汉服上绣上咱们乌镇的腊梅,还有救助站的小猫,这样既好看,又有意义。”
苏木点头:“当然可以,咱们回去就跟周阿姨商量,一定能做成。”
回家时,崔姝已经在门口等着了,手里拿着件厚外套:“外面冷,快穿上。”
她接过徐佳莹手里的汉服,笑着说:“这件衣服真好看,下次苏锦回来,让她也试试。”
徐佳莹笑着点头,心里满是期待。
时光如水流逝。
乌镇的秋意渐浓时,苏木在院子里收到了一封挂号信。
信封上印着“北京大学”的字样,字迹娟秀,一看就知道是苏锦写的。
他刚拆开信封,徐佳莹就端着刚泡好的菊花茶走过来,看见信纸,立刻凑过来:“快念念,小锦在信里说什么了?”
信纸有两页,字里行间满是京大校园的鲜活气息。
苏锦说她加入了学校的园艺社,第一次活动就跟着社团里的老教授去了未名湖畔的苗圃,教授见她对腊梅特别感兴趣,答应帮她培育耐寒的品种。
“教授说这种腊梅能在北方过冬,等明年冬天,咱们乌镇的院子里和京大的宿舍阳台,就能一起开花了。”
信里还夹着张照片,是苏锦和陈欣欣在博雅塔下的合影,两个姑娘穿着藏蓝色的校服,身后的银杏叶黄得正好,笑得眉眼弯弯。
“这丫头,到了京大还惦记着腊梅。”徐佳莹接过照片,用指尖轻轻碰了碰苏锦的脸,眼里满是欣慰。
苏木把信纸折好,放进信封:“等周末她打电话来,咱们跟她说说,崔姐已经在院子里给腊梅苗留好位置了。”
正说着,崔姝从厨房出来,手里拿着刚烤好的核桃酥:“我听你们说小锦的信,特意烤了她爱吃的核桃酥,等下次寄东西的时候一起寄过去。”
她把核桃酥放进保鲜盒,又想起什么,转身去储物间拿了个小陶罐:“这里面是我泡的梅子酒,给小锦带去,天冷的时候能暖暖身子,不过得跟她说,少喝点。”
没过两天,简一一的电话打了过来。
她的声音里满是兴奋:“苏叔叔,学校要办校园文化节,想邀请您来做讲座,同学们都知道您是大梧桐树,都盼着听您讲创作故事呢!”
苏木愣了愣,下意识想拒绝。
他一直没对外公开“大梧桐树”的身份,怕露马甲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徐佳莹在旁边听见了,拍了拍他的胳膊:“去吧,你不是总说,好故事要跟人分享吗?小锦和一一也在,正好让她们听听你是怎么写故事的。”
苏木看着徐佳莹期待的眼神,又想起苏锦信里说“同学们都很喜欢您的书”,终于点了点头:“好,我去。”
挂了电话,苏木就开始准备讲座的内容。
他翻出自己早年的创作笔记,里面记着写每本书时的灵感来源。
有在江城街头看到的流浪猫,有萍乡老家院子里的老槐树,还有徐佳莹坐在灯下看剧本的样子。
“这些都是最真实的生活,”苏木对徐佳莹说,“我想跟同学们聊聊,怎么从日常里找创作的灵感。”
讲座定在周六下午,苏木特意提前一天去了京大。
苏锦和陈欣欣早就在校门口等着了,看见他下车,立刻跑过来:“爸!你终于来了!”
苏锦拉着他的手,往校园里走,一边走一边介绍:“我们园艺社的腊梅苗已经发芽了,教授说长得特别好,周末我带您去看看。”
陈欣欣在旁边补充:“还有文化节的展厅,我们班出的展板就是关于您的书,上面还贴了您的手稿照片。”
京大的礼堂里坐满了人,连过道上都站着学生。
苏木刚走进礼堂,就听见热烈的掌声,简一一站在台上,笑着介绍:“这位就是我们今天的嘉宾,著名作家大梧桐树,也是我的长辈,苏木先生!”
台下立刻响起欢呼声,苏锦和陈欣欣坐在第一排,举着写有“苏老师加油”的牌子,格外显眼。
讲座开始后,苏木没有讲复杂的创作理论,而是拿出苏锦的养花日记:“我女儿的日记里,会记今天给腊梅浇了多少水,猫窝换了新垫子,甚至会记路边的小狗摇了几次尾巴。这些看似小众的日常,其实是生活最真实的样子,也是我创作的灵感来源。”
他翻出自己写的《巷尾旧事》手稿,指着里面的一段剧情:“比如这段主角喂流浪猫的情节,就是我当年在江城看到一只橘猫蹲在便利店门口,店主每天都会给它留一根火腿肠,我把这个细节写进书里,没想到成了读者最喜欢的片段。”
提问环节,有个戴眼镜的女生站起来问:“苏老师,您为什么总写小众题材的故事,不写更热门的玄幻或者言情呢?”
苏木笑着说:“热门题材就像商场里的流行款,好看却容易过时,而小众题材就像老家里的旧家具,虽然不显眼,却藏着很多人的回忆。我想写的,就是能让人记住的故事,哪怕只有少数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