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六章 萌生想法

类别:都市言情 作者:过客字数:1975更新时间:25/10/21 17:56:19
    “这块是‘水浪纹’,那块是‘缠枝莲’”,徒弟手里的笔记本上,不仅记着工艺要点,还标注了苏州话的发音,亥时的画稿里,林师傅坐在古琴旁,用吴侬软语讲解《平沙落雁》的意境。

    “这段琴声要像太湖的浪,轻轻推过来”,旁边的香炉里飘着“兰草香”的青烟,琴案上还放着一杯温热的碧螺春。

    “以前画画总想着把工艺细节画准,现在才明白,文化氛围才是灵魂。”

    江源指着画稿上的苏州话字幕,“我在每幅画的角落都用毛笔写了苏州话注解,比如‘辰时·吃茶’,旁边备注‘苏州人吃茶讲究“慢”,一坐就是一下午’,这样观众不仅能看画,还能了解背后的文化故事。”

    徐佳莹看着画稿,忽然提议:“不如在画里加一些苏州话俗语?比如‘吃茶吃点心,闲聊一下午’,既接地气,又能体现苏州人的生活态度。”

    江源眼前一亮,立刻拿起毛笔,在画稿角落添上这句俗语,字迹飘逸,与画面的江南韵味相得益彰。

    林晓雨的摄影作品也多了文化深度。

    她不再只拍工艺的特写细节,而是注重捕捉手艺人与苏州文化的联结。

    沈师傅用苏州话和老客户讨价还价时的笑容,赵姨用方言念诵老香方时的专注,李奶奶教年轻人做点心时的吴侬软语讲解,都被她用镜头一一记录。

    “以前觉得拍手艺就够了,现在发现,方言、生活习惯这些文化元素,才能让作品更有温度。”

    林晓雨翻出一张照片,画面里徐佳莹正用苏州话教陈萌萌绣香囊,两人的脸上都带着笑意。

    “这张照片打算用作纪录片的封面,既有传统工艺,又有文化交流,很有代表性。”

    随着对苏州文化的深入了解,徐佳莹心中一个埋藏已久的想法渐渐清晰。

    在苏州设立一个传统工艺工作室。

    这天晚上,两人坐在海棠树下喝着碧螺春,徐佳莹终于说出了自己的规划:“咱们在苏州认识了这么多手艺人,沈师傅的缂丝、赵姨的制香、李奶奶的苏式点心,还有林师傅的古琴,要是能把这些手艺集中起来,开一个工作室,既能定期举办体验课,又能展示手工艺品,还能让年轻人有地方学习,老手艺,多好啊!”

    苏木放下茶杯,眼中满是赞同,他从背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里面已经写满了初步规划。

    “我早就有这个想法了!上次沙龙结束后,陈萌萌他们还问什么时候再办活动,要是有固定工作室,就能每月安排苏绣、制香、缂丝体验课,还能和苏州大学合作,让学生来实习,培养年轻传承人。”

    他指着笔记本上的草图,“工作室可以分三个区域:前院做体验区和展示区,摆上绣绷、织机、研钵,展示大家的绣品、香丸、缂丝面料,中院做交流区,放几张八仙桌,用来举办沙龙、讲座。”

    “后院改造成手艺人工作室和小厨房,让沈师傅、赵姨他们能在这里教学,李奶奶也能在小厨房教大家做点心。”

    徐佳莹凑过去,在草图上补充:“体验区要留一块黑板,每次体验课都用苏州话写课程名称,既方便大家学习手艺,又能学苏州话;展示区要设一个‘匠心故事墙’。”

    “把沈师傅的织机、赵姨的老香方、李奶奶的点心模具都展示出来,旁边配上手艺人的故事,让大家知道每一件工具背后的传承。”

    她还想到,可以在工作室里放一台老式收音机,一直播放评弹,让学员在学手艺的同时,感受苏州话的韵律美。

    接下来的一周,两人开始为工作室的事忙碌。他们首先去请教陈教授,陈教授听后格外支持。

    “苏州有很多闲置的老厂房、老宅子,建筑本身就带着江南韵味,很适合改造成传统工艺工作室。我认识文化局的朋友,可以帮你们申请传统文化扶持资金,还能联系高校的相关专业,建立合作关系。”

    他还给出了具体建议:“工作室可以定位为‘江南传统工艺体验与传承基地’,既做文化传播,又做手艺传承,还能结合平江路的文旅资源,吸引游客体验,形成良性循环。”

    在陈教授的牵线下,他们找到了一处位于平江路附近的老宅子。

    这是一座典型的江南两进院落,白墙黛瓦,木门上雕着简单的缠枝莲纹,前院有一棵几十年树龄的桂花树,后院还有一口老井,水质清澈。

    宅子的原主人是一位退休的语文教师,姓王,听说他们要做传统工艺传承,爽快地答应出租。

    “这宅子空了三年,我一直舍不得租给做商业的,你们用来传承老手艺,是这宅子的福气。”

    周末,徐佳莹、苏木、江源、林晓雨,还有沈师傅、赵姨、李奶奶,一起去老宅实地考察。沈师傅一进前院,就指着靠窗的位置说。

    “这里光线好,适合放缂丝织机,学员学织缂丝时能看清丝线的走向,不会伤眼睛。”

    赵姨则看中了后院的角落:“这里通风好,远离火源,适合做制香区,秋天桂花落了,还能直接摘桂花做香材,方便得很。”

    李奶奶走进后院的小厨房,摸了摸灶台:“这灶台还能用,稍微修一修,就能教大家做苏式点心,用土灶做的定胜糕,比煤气灶做的香多了。”

    江源拿着画笔,在笔记本上快速勾勒老宅的改造草图:“前院的墙面可以画一幅大型壁画,内容是‘江南工艺传承图’,把苏绣、缂丝、制香、古琴、苏式点心都画进去,还能加上咱们这些人的形象。”

    “中院的交流区,摆四张八仙桌,墙上挂大家的画作和照片,后院的工作室,给每位手艺人留一个专属空间,放他们的工具和作品。”

    林晓雨则举着相机,从不同角度拍摄老宅,计划做成“老宅变身记”系列短视频,记录工作室的改造过程。

    改造工作很快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