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八章 工作室成立

类别:都市言情 作者:过客字数:2124更新时间:25/10/21 17:56:19
    挂牌那天,阳光格外明媚。众人合力将“江南匠心坊”的牌匾挂在门楣上,红色的绸布被轻轻揭开,木质牌匾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沈师傅特意带来了刚织好的缂丝兰草纹面料,挂在牌匾两侧当装饰。

    赵姨点燃了“兰草香”,青烟袅袅中,满是清雅的香气。

    李奶奶端来刚做好的定胜糕和玫瑰酥,分给在场的每个人。

    林师傅则弹起了《梅花三弄》,琴声清越,与巷子里的评弹声交织在一起。

    徐佳莹站在牌匾下,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心中满是感慨。

    从最初来苏州陪伴姨婆,到学习苏绣、缂丝、制香、女红,再到认识沈师傅、赵姨、李奶奶这些手艺人,结识江源、林晓雨、陈萌萌这些热爱传统文化的朋友,最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传统工艺工作室。

    这段时光就像一场充满惊喜的旅程。

    “咱们定在下周六正式开业吧!”苏木笑着提议,“正好赶上周末,邀请之前参加沙龙的年轻人、社区的邻居、高校的老师都来参加,再举办一场‘江南工艺体验日’活动,请沈师傅教大家织缂丝,赵姨教制香,李奶奶教做点心,江源和林晓雨负责展示画作和照片。”

    众人纷纷点头,开始分头准备开业活动。

    徐佳莹制定体验课流程,苏木联系邀请嘉宾,周慧设计开业邀请函,江源和林晓雨布置展示区,沈师傅、赵姨、李奶奶则准备体验课的材料。

    开业前一天,徐佳莹和苏木留在工作室整理。

    她走到“匠心故事墙”前,看着外婆的绣花绷,忽然想起刚来时的场景,转头对苏木说:“要是外婆和外公还在,看到咱们的工作室,肯定会很开心。”

    苏木握住她的手,目光落在院子里的桂花树上:“他们肯定能看到,这棵桂花树明年开花时,咱们的工作室肯定更热闹,会有更多人来学传统工艺,把老手艺传下去。”

    周六上午九点,“江南匠心坊”正式开业。陈教授带着苏州大学的几位老师来了,还带来了学校赠送的书法作品。

    陈萌萌和同学们早早赶来,帮忙引导客人。

    社区的邻居们也纷纷前来祝贺,李奶奶的老姐妹们还带来了自己做的苏式点心。

    甚至连远在学校的苏锦和沈奕舟,也通过视频连线送来祝福,说等腊梅开花时,一定要来苏州看看工作室。

    体验区里,沈师傅正教几个年轻人织缂丝的基础技法,用苏州话讲解“经线要直,纬线要匀”。

    制香区,赵姨带着大家揉香团,手把手教他们“三揉三醒”的技巧。

    小厨房里,李奶奶的土灶前围满了人,大家跟着她学做定胜糕,笑声不断。

    交流区,江源正在给客人讲解《江南工艺十二时辰》的创作理念,林晓雨则播放着“老宅变身记”的短视频,引来阵阵赞叹。

    徐佳莹穿着那件融合了苏绣、缂丝的新中式衣衫,用流利的苏州话给客人介绍工作室:“欢迎大家来江南匠心坊!这里有苏绣、缂丝、制香、苏式点心,大家可以随便体验,有不懂的地方,随时问我们的手艺人。”

    一位来旅游的阿姨好奇地问:“小姑娘,你不是苏州人吧?苏州话说得这么好!”

    徐佳莹笑着回答:“我是来苏州学习的,跟着姨婆、李阿婆他们学苏州话,学传统工艺,现在已经把这里当成家了。”

    傍晚时分,开业活动接近尾声。送走最后一批客人,众人坐在院子里,喝着碧螺春,吃着定胜糕,用苏州话聊着今天的趣事。

    “今天来了五十多个人,好多人都报名了下个月的体验课。”苏木笑着说,手里拿着报名名单。

    江源则说:“有几位高校老师想和咱们合作,开设传统工艺选修课,让学生来工作室实习。”

    赵姨也开心地补充:“有个做文创的老板,想和咱们合作开发香丸、绣品,把传统工艺做成文创产品。”

    徐佳莹看着眼前的众人,又看了看“江南匠心坊”的牌匾,忽然觉得,这不仅仅是一个工作室,更是一个承载着梦想与传承的港湾。

    在这里,老手艺得以延续,新文化得以碰撞,年轻人得以成长。

    未来还有很多挑战,要设计更多优质的体验课程,要邀请更多手艺人加入,要把江南传统工艺传播到更远的地方,但她并不畏惧。

    因为她身边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有无数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支持着她。

    月光渐渐爬上门楣,照亮了“江南匠心坊”的牌匾。

    阿二蹲在徐佳莹脚边,尾巴轻轻摇晃着,远处的评弹声依旧婉转,苏州话的唱词里满是江南的柔情,院子里的桂花树上,花苞已经悄悄鼓起,等待着绽放的时刻。

    徐佳莹拿起绣花针,坐在院中的石桌旁,继续绣那个未完成的腊梅香囊。

    她要把这个香囊送给苏锦,告诉她,在苏州,有一座“江南匠心坊”,正带着乌镇的腊梅种子,带着江南的传统工艺,慢慢成长,绽放光芒。

    而这,只是传承之路的开始,未来,会有更多人走进这座小院,拿起绣花针、梭子、研钵,成为江南传统工艺的传承者,让老手艺的温度,永远温暖着时光。

    当月光漫过“江南匠心坊”的木牌,将缠枝莲纹雕饰镀上一层银辉,徐佳莹手中的腊梅香囊终于绣完最后一颗籽珠。

    她举起香囊对着月光轻晃,细碎的香丸在囊中碰撞出“沙沙”轻响,混着院外传来的评弹唱词。

    “唐伯虎点秋香,三笑姻缘配”,恰好构成一曲温润的江南夜韵。

    “等苏锦来苏州,让她把这香囊带回乌镇,塞进蓝印花布的枕头里,也算咱们苏州苏绣与乌镇蓝染的手艺联动了。”苏木从背后轻轻环住她,指尖拂过香囊上饱满的“打籽绣”花蕊,眼底满是温柔。

    次日清晨,天刚亮透,徐佳莹就拎着竹篮,跟着李奶奶去巷口的小菜场“实战”苏州话。

    走到卖太湖白虾的摊位前,她正用刚学会的方言讨价:“阿叔,倷个白虾三十五块一斤太贵哉,三十块好伐?我天天来买!”(叔叔,你的白虾三十五块一斤太贵了,三十块行吗?我天天来买!

    忽然听到一阵熟悉的汽车鸣笛声划破巷弄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