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技术员张建国
类别:
都市言情
作者:
性感小刁民字数:2993更新时间:25/08/23 12:45:40
次日一早,林宇去加工厂查看受损情况时,才从赶来帮忙清理的村民口中得知,昨天那场冰雹根本不是局部的极端天气。
整个鲅鱼圈地区,连带着杨运、红旗、李官这几个乡镇,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波及。
“听说李官那边惨透了!”负责看守加工厂大门的老张一边清理门口的断枝,一边叹气,“人家那儿全靠种地过活,不像咱村还有渔业撑着。这场冰雹下来,地里的玉米、高粱全被砸平了,据说连地窖里存的种子都被雨水泡了,今年冬天怕是真过不去了。”
林宇听着,心里也沉了沉。
他转头看向村里,受灾情况比他预想的更严重,不少村民家的鸡窝、鸭棚被冰雹砸塌,地上随处可见被砸死的家禽;村口的电线杆歪了好几根,电线垂在半空中,晃晃悠悠的,村里大喇叭早就没了声响,不少家庭的电灯都用不了了。
林宇不用想也知道,是电线被冰雹砸断,供电部门说电工稀缺,得两天后才能过来修。
而他的加工厂也没能幸免:厂房顶上的几片石棉瓦被冰雹砸出了窟窿,雨水渗进来,把堆在角落的渔网泡湿了不少;院子里的变压器外壳也被砸出了裂纹,虽然没影响到核心部件,但车间里的机器都停了,工人们只能干站着,眼看着耽误生产。
“这可咋整?等电工来还得两天,这两天厂子停着,损失可不小啊!”赵大勇急得直跺脚,手里的扳手在手里转了好几圈。
林宇皱着眉,围着变压器和断掉的电线看了一圈。
飞机大炮他都玩的转,这点儿电力活儿对他来说就是小儿科。
“不用急,我来修。”
“你会修?”赵大勇一脸惊讶。
“小儿科!”林宇一脸的自信。
林宇回屋找来了绝缘手套、螺丝刀和电线钳,又让工人搬来梯子,仔细检查了断线的地方。好在只是电线被冰雹砸断了几处,没有伤到变压器的核心。
他戴上绝缘手套,爬上梯子,先把总闸关掉,然后小心翼翼地剥开电线外皮,将断掉的铜丝拧在一起,用绝缘胶带缠紧。
高空风大,梯子被吹得微微晃动,赵大勇在下面赶紧扶着,嘴里不停地叮嘱:“小心点!慢点儿!”
林宇没说话,专注地盯着手里的活儿。
每接好一处,他都要反复检查好几遍,确保没有接触不良的地方。太阳渐渐升高,晒得他额头上全是汗,后背的衣服也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身上。
足足忙活了一个多小时,他才爬下梯子,合上总闸。车间里的机器“嗡”地一声运转起来,工人们顿时欢呼起来。
“成了!真修好了!”赵大勇激动地拍了拍林宇的肩膀,“你可真行,啥都会!”
林宇擦了擦汗,笑着说:“小意思,这是最简单的,只需要注意零线和火线就就成,没什么难度,但是一般人可别试,被过到可是真会出人命的。”
一旁的田芳听到赵大勇夸赞林宇,顿时笑着接话:“这话可没说错!电这东西可不是随便碰的,刚才你说要自己修,我心都跟着提起来了。”
“以前我在大连的时候,亲眼见过一个电工因为操作不当,没关总闸就接电线,结果当场就被电死了,那场面......我到现在想起来都发怵。”
说着,她话锋一转,眼里多了几分羡慕:“不过话说回来,现在这年头懂电力的人是真少。我家那边儿通电才两三年,好多人连开关都不敢随便碰。谁要是真能把这手艺学精了,去电力局上班那可就牛了,妥妥的铁饭碗,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工资还准时发。”
林宇听了,忍不住呵呵一笑:“哪有你说的那么夸张?咱这儿通电晚,可像大连、沈阳那些大城市,早就普及用电了,懂电力的工程师、技工多着呢。现在再入行,想挤进去可没那么容易。”
几人正围着变压器闲聊,车间里突然传来一阵“咔嗒”声,原本嗡嗡运转的机器,毫无征兆地停了下来。
“咋回事?”赵大勇最先反应过来,脸色一下子沉了下去,“刚修好没多久,怎么又停了?”
田芳也急了,搓着手说:“这要是一直停着,今天的活儿可就别想赶完了,订单还等着交货呢!”
赵大勇赶紧催促林宇:“小宇,你快再去看看,是不是刚才没接好,又断了?”
林宇也皱起眉,快步走到车间配电箱前,打开盖子检查线路,火线、零线连接得都紧实,绝缘胶带也缠得好好的,没半点松动。
他又拿着试电笔测了测,配电箱里压根没通电。
“不是厂里的问题。”林宇站起身,又快步走出院子,抬头看了看村口的电线杆,电线好好地架在上面,没有断裂,也没有下垂。
他又去隔壁王婶家敲了敲门,问:“王婶,你家有电吗?”
王婶探出头,摆了摆手:“没有呢!刚才还亮着灯,突然就灭了,我还以为是我家灯泡坏了呢!”
林宇心里有了数,回到厂里对赵大勇和田芳说:“不是咱村的电路问题,应该是镇上的供电线路出故障了。”
“那咋办啊?” 赵大勇急得直转圈,“咱自己能修村里的线,可镇上的线咱也碰不着啊!”
田芳也没了主意:“总不能就这么等着吧?耽误一天,损失不少钱呢!”
林宇也没办法,只能叹了口气:“只能等供电部门修了。刚才问了王婶,全村都没电,肯定是上游线路的问题。我去村口看看,要是有电工过来,跟他们催催。”
林宇往村口走了一路,眼瞅着空荡荡的电线杆立在路边,连个电工的影子都没见着。
他掏出烟来点燃,猛吸了一口,心里盘算着:要是电一直停着,加工厂的冷冻库撑不了多久,那些刚收的海货怕是要坏。
正犯愁呢,兜里的传呼机突然响了,是赵大勇发来的消息。
说已经安排工人把海货都搬进了备用冷库,用之前储存的冰块暂时降温,厂里的活儿都停了,给工人放了假,让他别惦记。
林宇这才松了口气,掐灭烟头往回走。
刚到村口那棵老槐树下,就听见“哒哒”的马蹄声,抬头一看,王大春正赶着马车往村里来,车辕上挂着的草帽歪歪斜斜,他自己则一脸风尘仆仆,裤腿上沾了不少泥点,显然是跑了远路。
更让林宇眼前一亮的是,马车上还坐着个穿中山装的男人,戴着副黑框眼镜,手里捧着个笔记本,正低头看着什么,气质跟村里的庄稼人截然不同。
“大春哥!”林宇快步迎上去,拍了拍马车上的栏杆,“这是......把人接回来了?”
王大春勒住缰绳,抹了把脸上的汗,笑得嘴都合不拢:“可不是嘛!一大早去火车站等着了,这一路赶得紧,可算回来了!”
他转头对着车上的男人说,“张技术员,这就是我跟您说的林宇,咱村办加工厂的,也是帮我联系科学院的人。”
那男人赶紧放下笔记本,推了推眼镜,伸手跟林宇握了握:“林同志你好,我叫张建国,是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的。接到你的电话后,所里很重视,特意派我过来指导海参养殖的事。”
“张技术员辛苦您了,一路颠簸,快跟我去家里歇会儿。”
林宇心里的愁云一下子散了大半,原本因为断电的烦躁,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好消息冲没了,“感谢国家,感谢党啊,感谢张技术员不辞辛苦专门跑一趟。”
张建国笑着说:“现在正是海参育苗的关键期,早一天过来,就能早一天帮着把养殖池规划好,可不能耽误了时节。”
他指了指马车上的帆布包,“我带了些海参养殖的资料和菌种,还有几个育苗箱,咱们先看看村里的海域情况,再定养殖方案。”
王大春在一旁凑过来,搓着手说:“小宇,你是不知道,张技术员在路上就跟我讲了好多养海参的门道,说咱这海边的水质好,特别适合养刺参,要是能弄好了,比出海捕鱼还挣钱!”
林宇看着王大春兴奋的样子,又看了看一脸专业的张建国,心里也热乎起来。
虽然眼下断电给加工厂添了麻烦,但技术员的到来,无疑给村里的海参养殖添了颗定心丸。他拍了拍马车:“走,先去我家,这会儿我妈正在家忙活着呢,估计已经做了。”
说着,林宇一屁股坐上了马车,和张建国聊了起来。
“张技术员,您这次可得在我们村儿多住一段时间,你放心,咱们虽然是个小渔村,但是保准你吃的好、住的好。”
“呵呵,我肯定是要叨扰一段时间的!”张建国呵呵一笑,继续说道:“不瞒你们说,我们所长总跟我说,咱们村儿前段时间出了个大英雄,代表国家参加世界海钓大赛,得了第二名!”
“那就是他......”
“哦,就是林宇同志?哎呦,那我更得尽心尽责了......”
马车重新动起来,三人有说有笑的朝着村里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