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章养海参的规划

类别:都市言情 作者:性感小刁民字数:3142更新时间:25/08/23 12:45:40
    林宇领着张建国往家走,刚推开院门,一股饭菜香就飘了出来。

    王玉芬正端着一盘红烧带鱼从厨房出来,看见张建国,赶紧放下盘子迎上去,脸上笑开了花:“这就是张技术员吧?快进屋坐,饭刚做好,热乎着呢!”

    林宇往屋里一看,八仙桌上摆得满满当当:红烧带鱼、油炸小黄花鱼、炒鸡蛋,还有一碟拌海带丝,甚至还炖了一锅排骨。

    这在平时可是逢年过节都不舍得做的菜。

    “哎呦,大姐,您这也太隆重了。”张建国笑着说。

    “隆重啥!”王玉芬擦了擦手,拉着张建国往炕边让,“您大老远来帮咱村,必须得让您吃好、住好,才能有力气给咱指导技术啊。”

    张建国也有些受宠若惊,连连摆手:“大姐太客气了,家常便饭就好,不用这么麻烦。”

    几人刚坐下,院门外就传来了脚步声,村长罗全掀着门帘走了进来,手里还拎着一兜苹果:“听说技术员到了,我赶紧过来看看!”

    他把苹果放在桌上,对着张建国拱了拱手,“技术员同志你好,辛苦您跑这一趟,我是青山渔村的村长罗全!按理说您来青山渔村,吃住都该村里安排,怎么能让林宇家单独招待呢?回头我就让会计把生活费算上。”

    “罗村长太见外了。”张建国推了推眼镜,笑着说,“我真不挑这个,家常便饭就挺好。以前我当知青的时候,在大兴安岭插队,住的是土坯房,睡的是农家炕,吃的是掺了糠的窝窝头,比这条件苦多了。现在能有鱼有肉,已经很满足了,哪还讲究那么多。”

    林宇听得好奇,忍不住问:“张技术员,您以前在大兴安岭当知青啊?那地方是不是特别冷?”

    “冷是真冷,冬天能到零下三四十度。”张建国回忆起来,眼神里多了几分感慨,“那会儿条件苦,不光冷,还缺吃的,有时候开春青黄不接,就得去山里挖野菜、采蘑菇,能吃上一口饱饭都难。跟那会儿比,你们渔村的日子可好多了,至少顿顿能吃上鱼,饿不着肚子。”

    他顿了顿,又看向罗全和林宇,语气诚恳:“我这次过来,不光是帮大春家规划海参养殖,村里谁家要是想学,都能过来听。养殖技术这东西,藏着掖着没用,多教会一户,就多一户能过上好日子,这才不辜负所里派我来的心意。”

    这话一出,罗全的嘴瞬间笑歪了,脸上的皱纹都挤到了一起:“那感情好!张技术员您真是实在人!回头我就去村里大喇叭喊一喊,让想学的都过来!”

    “哎,别太麻烦,找个宽敞点的地方就行,比如加工厂的空房,或者村头的晒谷场,大家坐着听、看着学都方便。”

    张建国笑着点头,“我带了不少资料和育苗样本,到时候给大家分一分,有啥不懂的,尽管问。”

    王玉芬这时端着热汤走过来,闻言也乐了:“这可真是咱村的福气!张技术员,您快尝尝这排骨,刚炖好的,补补身子!”

    屋里的气氛热热闹闹的,饭菜的香气混着欢声笑语,把断电带来的烦躁和天灾留下的愁云,都驱散得干干净净。

    这张技术员和村长罗全谈的格外投缘。

    老一辈人心里,总揣着一股子朴素又滚烫的家国情怀。

    在他们眼里,能为国家出点力、为老百姓做点实事,让大家伙儿都能吃饱饭、穿暖衣,就是最体面、最光荣的事。

    这种情怀不是喊出来的,是从苦日子里熬出来的。

    经历过饿肚子的滋味,才更明白“让人民吃饱饭”这六个字有多沉;见证过国家从一穷二白慢慢站起来,才更珍惜“为国家做贡献” 这份担当。

    所以哪怕到了市场经济的年代,不少人心里那份纯粹的念想也没丢:做买卖不缺斤短两,干工作不偷奸耍滑。

    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这个年代。

    穷死穷了点儿,不过穷的安心,穷的有奔头。

    吃完饭,林宇和王大春陪着张建国往海边走。

    午后的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海面上泛着细碎的金光,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吹得人心里敞亮。

    王大春扛着铁锹走在最前面,时不时停下来指着远处的滩涂,跟张建国介绍:“张技术员,您看那边,退潮的时候能露出一大片泥滩,我之前琢磨着,要是挖成养殖池,应该挺合适。”

    张建国点点头,从帆布包里掏出笔记本和铅笔,一边走一边记录,还时不时蹲下身,抓起一把海泥捻了捻,又起身走到水边,用手指蘸了点海水尝了尝。

    “海水盐度正好,泥质也细腻,没有工业污染,确实是养海参、鲍鱼的好地方。”

    他放下笔记本,指着滩涂的走向分析,“咱们规划得按‘分区养殖’来,先划分出育苗区、养成区和暂养区,育苗区得离岸边近点,方便搭建温室棚,冬天能保温;养成区选在中潮带,退潮时能露出来通风,涨潮时又能灌满海水,给海参足够的活动空间;暂养区就靠外海,水流交换快,水质干净,适合鲍鱼后期育肥。”

    林宇在一旁认真听着,时不时补充:“张技术员,您看要不要在养殖池旁边挖条排水沟?上次下大雨,海边不少洼地都积了淡水,怕到时候影响盐度。”

    “这个考虑很关键!”张建国眼睛一亮,在笔记本上快速画了个草图,“不光要挖排水沟,还要在进水口装滤网,防止杂鱼、蟹类进去吃海参苗。另外,海参喜欢附着在礁石上,咱们得在养成区里投放些空心砖或者扇贝笼,给它们造个‘藏身地’,这样成活率能提高不少。”

    王大春听得心潮澎湃,搓着手问:“那育苗的时候得注意啥?我听人说海参苗特别娇贵,稍微不注意就死了。”

    “育苗主要控制好水温、水质和饵料。”

    张建国蹲在滩涂上,用树枝在泥地上画起了育苗池的结构,“育苗池得建成长方形,深度控制在1.2米左右,池底铺一层细沙,上面再铺5厘米厚的海泥。水温要保持在15-20℃,太低了苗长得慢,太高了容易生病。饵料方面,前期喂浮游藻类,后期可以掺点人工配合饲料,每天投喂两次,量别太多,避免污染水质。”

    他又转头看向王大春,语气认真:“还有鲍鱼,跟海参不一样,鲍鱼喜欢吃海带、裙带菜,得在养殖池里搭些架子,让鲍鱼附着在上面摄食。而且鲍鱼对水质要求更高,每周至少得换水两次,每次换三分之一的水,保证水体流通。”

    三人沿着滩涂走了一圈,张建国把每个区域的规划、需要注意的细节都一一讲清楚,还在笔记本上标注了具体的尺寸、设施要求。

    林宇和王大春拿着本子,把重点都记下来,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随时问,张建国也耐心地一遍遍解释,直到两人都点头明白。

    夕阳西下时,他们才往回走。

    张建国看着眼前这片潜力十足的滩涂,笑着说:“按这个规划来,先建两个育苗池和五个养成池试试水,等技术成熟了再扩大规模。只要管理得当,明年这个时候,就能见到收成了。”

    王大春攥紧了手里的铁锹,眼里满是期待:“有您这话,我心里就有底了!回去我就组织人挖池子,争取早点把苗投进去!”

    王大春忍住心里的激动,搓了搓手里的铁锹把,犹豫了几秒,还是忍不住开口问:“张技术员,俺还有个实在问题想请教。按您刚才说的规划,建育苗池、买苗、搭设施这些,预计得投多少钱啊?”

    这话一出,林宇也停下了脚步,转头看向张建国。

    虽然他之前帮王大春搭过话,但具体的投资数额,他心里也没底,毕竟海参养殖是个精细活儿,跟开加工厂的成本不一样。

    张建国闻言,从帆布包里掏出笔记本,翻到之前记录的页面,指着上面的条目跟两人算:“咱们先按‘小范围试养’来算,不贪多,先建2个育苗池、5个养成池,再加上1个暂养池,这样风险小,也方便后续调整。”

    他一边说一边在本子上划着:“首先是土建成本,育苗池得建温室棚,还要铺保温层和防渗漏膜,每个育苗池大概20平米,两个下来连工带料差不多得800块;养成池不用建棚,但得挖深、修堤岸、装进水口和排水口,每个100平米,五个算下来得1200块;暂养池简单点,挖个50平米的坑,铺层防渗膜,大概200 块。这部分加起来,差不多2200块。”

    “然后是设备和材料。育苗池得买加热棒、增氧机,还有测水温、测盐度的仪器,这些是必需品,一套下来得 500块;养成池要投放空心砖、扇贝笼,还有进水口的滤网,大概300块;另外还得准备点消毒用的石灰、高锰酸钾,算50块。这部分加起来550块。”

    张建国顿了顿,又指着另一行字:“最关键的是苗种成本。现在海参苗按规格算,咱们选3厘米左右的小苗,成活率高,一尾大概1毛钱,2个育苗池先投5000尾,就是500块;鲍鱼苗选2厘米的,一尾2毛钱,暂养池先投 2000尾,就是400块。苗种这部分总共900块。”

    “最后还有饵料和杂项,前期喂的浮游藻类,后期的配合饲料,再加上平时换水、维护的零星开支,前三个月大概得300块。”

    他把本子合上,抬头看着两人:“这么算下来,前期总投资差不多是2200+550+900+300=3950块。当然,这是保守估计,要是想把设施弄得再完善点,比如给养成池装个简易的水质监测仪,可能还得加个百八十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