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为了谁 第156章 老乌、乌老的转变
类别:
女生频道
作者:
木三分字数:6396更新时间:25/10/16 11:14:53
当易风打开船上的灯光,小声的议论声都变成了死寂般的震惊,随即爆发出激动地、捂着嘴小声的呜咽和欢呼。
“真空包装的腊肉、香肠、肉松!”尚小南窜上船,打开了最前面的箱子。
“泡面!老天爷,成箱的泡面!”酒店保洁员王慧看清了离自己最近的箱子。
“药!我看到药箱了!还有抗生素!”这是车丽的声音。
“这是什么?速溶咖啡、茶叶、奶粉、果汁粉?!”酒店接待赵倩也看到了自己熟悉的老朋友。
“种子!是蔬菜种子!”老头蓝光把密封包装拿在手里,特意用手电筒的光照了照。
人们迫不及待的打开箱子,如同看到了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石。
蓝奶奶颤抖着抓住易风的手,眼泪鼻涕一起流:“小风…这…这都是你找到的?你不是去找盐吗?这…这够我们吃上好几个月啊!”
易风笑了笑,脸上带着疲惫,但眼神明亮:“蓝奶奶,盐在这里。”他踢了踢脚边一个箱子,“里面还有几十包。我着急赶回来接你们,没时间搬。”
他指着游艇:“大家立刻把船上的东西一起搬回酒店,搬完上船跟我连夜走,还有更多。”
“更多”这个词,在众人心中投下了一颗比核弹更震撼的巨石。
“是从一个废弃的避难所里找到的。”易风言简意赅地解释,
“这只是九牛一毛。那里还有成吨的粮食、罐头,甚至有一台大功率发电机和完整的净水设备。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手和更大的船,才能把它们都运回来。。”
“更大的船?”老渔民蓝光已经弯腰抱起一箱蛋白粉,眼神灼灼。
“对,我还捡了一艘更大的拖网渔船,但需要您这样的老手来操控。”易风看向蓝光。
“娃娃们,快点搬,咱们去开大船。”一听说有拖网渔船,老头顿时年轻了十几岁,向四周招呼道。
当大家听说还有一艘大船和一个堆满物资的“宝库”等待搬运时,原本的惊喜瞬间变成了狂喜和迫不及待的干劲!
这些经历了近一年饥荒岁月的老人和孩子们,眼睛都亮了,一个个眼中有光,如同黑夜里荒原上的郊狼。
易风一个人搬了几十趟的东西,20多号人加上行李车和小推车集体搬运了2趟。
当夜,除了必要的守卫,岛上几乎所有青壮和老人都登上了游艇,跟着易风,赶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到来前航向那个传说中的“宝藏”。
先是到了那艘拖网渔船的所在,老渔民蓝光和老板喻翠萍,以及厨子老张和老婆王慧,车丽、宋南南几个大人上了渔船,蓝光驾驶渔船跟着易风的游艇,在别墅区不远处寻了个隐蔽的地方泊船靠岸。
当罗得荣别墅避难所的层层门禁再次被易风打开,明亮的应急灯瞬间照亮内部时,时间仿佛凝固了。
如果说游艇上的物资是“惊喜”,那别墅里的一切,就是“神迹”。
货架上,密密麻麻的罐头、脱水蔬菜、压缩干粮堆到了天花板,如同坚实的城墙。
另一边,是整箱整箱的瓶装水、净水片。
工具架上,从斧头、锯子到鱼线、渔网,一应俱全。
医疗室里,手术器械、各种处方药分类摆放。
“这…这…估计够十个人吃两年的……”厨师老张喃喃自语,腿一软,几乎坐倒在地。
“看!那是柴油发电机!还有这么多燃料!”
“这些书!农业手册!机械维修!医疗百科!”
“还有衣服!全新的保暖服!”
人们像走进了阿里巴巴的宝库,每一个发现都引来一阵惊呼。几个半大的小子扑向那一箱箱肉罐头,激动得浑身发抖。
女人们抚摸装满了白糖和盐的箱子,成袋的大米和面粉,泣不成声。
这群人里最年长的蓝光越看越是心惊,他走到易风面前,声音沙哑而沉重:“小风,这些东西……你怎么来的?你……没做伤天害理的事吧?”
易风正色道:“蓝爷爷,这是一个邪徒徒的老巢。那人……在这里拘禁糟蹋了一些女孩子,女孩子尸变,那人也死了。这些东西,是他的储备,现在,是我们的了。”
没有任何犹豫,先把别墅里的多台手持对讲机用起来,分发给几个孩子,把警戒线撒出去。一场疯狂的搬运开始了,而罗得荣精心营造的末日避难所也给了众人巨大的震撼。
不愧是住别墅的,也不愧是高级知识分子。技术的巨人与人性的侏儒,物质的富足与精神的扭曲,在罗得荣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伴随着别墅内的物资被一层层的搬运、搬空,这个依托天然山体、结合人工挖掘与加固的多层次、多功能综合生存堡垒愈发清晰。
地表层:是别墅和伪装的入口,别墅本身外表是奢华的海景别墅,内部装修考究,所有窗户都内置了加固的防弹/防爆金属卷帘,必要时可完全封闭。生活痕迹被刻意保留,用于迷惑外界,使其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通的、可能已被废弃的富人居所。
厨房的隐蔽入口、监控室兼书房的二次伪装及二道密门后面是部分物资库,存放着常用工具、日常消耗品、部分食品。
地下第一层:有一个圆柱状的小型升降机和螺旋楼梯,较为开阔的空间是生活区,摆放着桌椅、上下铺。
厨房区:配备嵌入式电磁炉、不锈钢水槽、储水罐、食物处理台。大量罐头食品堆放在靠墙的加固货架上。
控制室:有数块屏幕显示别墅周边、各个入口、甚至远处道路的摄像头画面,控制着门禁、内部通讯、部分电力系统。
卫生区:干湿分离的卫生间,配备节水马桶、淋浴间。
地下第二层:是核心仓储与设备集中区。最大的空间就是一座小型仓库,分区分类存放数千公斤粮食、罐头、瓶装水、各类物资在货架上密集排布,狭窄的通道最大化利用空间。
隔开的能源室里有柴油发电机,置于减震基座上,连接消音排气管通至山体深处,大型锂电池组,也存放于山体内的秘密区域。复杂的电柜,管理市电(已失效)、发电机供电、太阳能充电之间的切换和分配。
地下二层还有专门的水处理与储存区,从大概位置和面积看,明显是罗得荣私自掏空了别墅后面的小山。3个大型不锈钢水罐,依靠山体渗水或收集的雨水补充,存的满满当当。
有专门的水净化系统,通过多层过滤(砂滤、碳滤、可能还有反渗透膜)和消毒(紫外线、化学消毒)设备,确保水源安全。
除此之外甚至还有一个空气处理机房,里面有大型空气过滤设备,配合送风机、排风机,保障内部空气循环和净化。而隐藏在山岩甚至灌木间的进排气口极其隐蔽且装有防堵、防破坏格栅。
所有的电线、通风管、水管、通讯线缆等均规划整齐,嵌入墙内或走在专用管道中,避免损坏,甚至发电机室、通风口等还使用了隔音材料,降低噪音外泄。
罗得荣想做世上唯一一个男主的美梦显然不是做了一天两天了,这家伙肯定是按年来筹划美梦的,因为物资都是按年储备的。
主食类:大米/面粉约3000公斤;真空包装杂粮(小米、豆类、燕麦等)约500公斤;意大利面、挂面200箱(约1000公斤);压缩饼干约100箱(紧急备用)。
蛋白质类:各类肉/鱼/水果罐头: 4000-5000罐,都是些主要蛋白质和维生素来源,而且多是高热量、高油品类;户外冻干肉、蔬菜:一批;真空包装腊肉、香肠、肉松约500公斤;蛋白粉约100公斤
副食与调味品:食用油约200升(大型桶装)。盐约100公斤(独立小包装与大宗储存均有);糖(白糖、蜂蜜)约150公斤;其他调味料(酱油、醋、复合调味料包)一批;速溶咖啡、茶叶、奶粉、果汁粉一批。
维生素与补充剂:复合维生素片一大箱,维生素C片一小箱;钙片及其他矿物质补充剂一批。
除此之外,这家伙还存了一批1.5L的瓶装水,超过2000瓶。当然因为有地下储水罐,水净化设备、大量滤芯、消毒片一应俱全。
所有人都变成了不知疲倦的工蚁,用找到的手推车,肩扛手提,将别墅里的物资按大小件分门别类、源源不断地运送到隐蔽处易风的游艇和那艘拖网渔船上。
早、午餐吃的很丰盛,所有人都吃了一顿饱饭,酒店大厨张新平看到锅碗瓢盆原本想重操旧业,炒一次油盐酱醋齐备的大锅菜,但实在是赶时间没能得偿所愿,即便如此大厨煮的面条就着罐头也让大家干劲儿满满。
易风给岛上挣了一座宝藏,用蓝奶奶的说法,岛上除了人啥都缺,别墅除了人啥都有。所以搬完了生活物资,大家继续大扫荡。
汗水浸透了衣衫,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近乎神圣的光彩。他们传递搬运的不是箱子,而是活下去的希望。半大孩子兴奋的跑来跑去,递送搬运着小件物品,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节日般的亢奋。
睡袋、毯子、大量厕所用纸、肥皂、洗发水、消毒液、漂白剂
基础急救包、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手术器械套装、大量一次性手套、口罩。
药品包括抗生素、止痛药、麻醉药、肠胃药、抗过敏药、抗焦虑药、安眠药、外伤用药(碘伏、纱布、绷带、缝合线、烫伤膏)
手动和电动工具套装,充电式手电筒、头灯、荧光棒,一台短波收音机,电池、针线包、绳索、胶带、塑料袋。
再后来就开始搬电暖器、除湿机、空气过滤用的HEPA滤网+活性炭过滤,高纯度工业酒精、少量固体酒精块和丙烷气罐。
等到夕阳西下,衣服干了又湿的男女老幼仍然热情满满,有几个已经跟着电工老边去别墅顶上拆太阳能光伏板,有几个则配合着搬运蓄电池,蓝老头和几个成年人忙着找容器从储油罐里转运柴油。
柴油发电机块头太大,暂时就不考虑了,但监控系统,电脑、显示屏、摄像头能拆的全都拆走,说不定哪天就用上了呢!
山体隐蔽处的光伏板不好拆,连同大型蓄电池组都留了下来;地下储油罐的柴油因为容器不够,也留了下来。
当夜幕再次降临,拖网渔船已被物资填得满满当当,吃水线深深下沉,墓岛来的搬运工们大部分挤在渔船剩余的船舱里每人一瓶矿泉水在一片黑暗中干啃泡面。
临近午夜,两弯月亮一起在乌云中时隐时现,易风的白色游艇再次出发,尚小南和几个孩子围在易风旁边,静静听着风吹浪打的声响,而收到信号的拖网渔船缀在游艇后方不远处若近若离的悄悄跟随。
回航的路上,没有人说话,老渔民蓝光稳稳地把着舵。
有了上次的经验,两艘船很快停靠在了墓岛码头。而整个白天,岛上留守的老人孩子们一起把码头略微清理修整了一下,所以此刻泊靠的比较顺畅。
墓岛的夜色里,萤火虫一样的光点彻夜闪烁,酒店留只剩下乌兰盯着两个孩子睡觉,其他人全都投入到紧张的卸船和搬运工作中去。
即便如此,拖网渔船也没来得及在天亮前离开墓岛返回三角洲,只能跟易风的游艇一起开到了金莲自治区距离较近的一处码头里,冒充沦陷区的遗弃船。当易风和蓝光、喻翠萍、尚小南一起搭乘接应的小木船返回墓岛时,易风在金莲废弃码头里其他几艘遗弃船里也确实感应到了行尸的踪迹。
AC228年10月8日休息日
当然是墓岛人自己定的休息日。
一天两夜连轴转的干,岛上的老弱妇孺有点吃不消,但又都咬着牙拼命干,累并快乐着。
所以10月8日这天,大家都信誓旦旦要好好休息。
易风直接早餐也没吃,一直睡到中午,作为壮劳力,他才是最累的。
“阿风,起床吃午饭了。”一只软软凉凉的手轻拍易风的胳膊。
“嗯….倩姐,怎么是你。”易风噌一下坐起身来,不是乌兰,竟然是赵倩。
“我上来拿衣架,顺便叫你吃饭。”赵倩难得穿了一回连衣裙,不知道何时从别墅淘回来的,十几岁女孩穿的裙子,穿在20岁的成熟躯体上,愈发凹凸有致,何况赵倩能干前台接待本身就相貌靓丽。
“谢谢,我马上来。”易风有些尴尬,上衣不见了。
“穿这个,你的那套衣服我已经帮你洗了。”赵倩随手递过来一套休闲T恤和沙滩裤,然后转过身去,弯腰端起地上放着湿衣服的塑料盆。
赵倩纤细的腰身弯下去,身后臀部的连衣裙就显得短了,易风连忙侧身掀毯子套上沙滩裤,然后穿上T恤。
赵倩转身笑了笑,双手端着脸盆、拿了房间里几个衣架就下了楼。
易风一边刷牙一边琢磨,莫非自己昨晚没锁门?可能是太累了,回到家躺倒床上忘了?
盯着酒店房间的地毯,再看看房门。
好吗,忘了这是酒店了,赵倩是前台,有门禁钥匙。
整理好内务,恢复本来面目的易风穿着一双沙滩鞋下了楼。
“乌老,易风是真有能耐,本来还以为电视上在吹牛。”老太太喻翠萍站起身给乌不图碗里添了一勺菜,接着给雅克布碗里也添了一勺菜。
“大家别干看着,都盛饭、加菜,吃饭,不用等易风。”乌不图点头致意,对众人道。
除了两个老头,蓉蓉和雅琪两个孩子,就只有宋佳和乌兰的碗里已经装好了饭菜,其他人碗筷摆在餐厅桌上,随意的交谈着,几个靠餐厅门的孩子时不时扫一眼楼梯间。
“我们再等等小风,他一个人冒着风险弄回来一船物资,不容易。”老头蓝光咧嘴笑道。
“是啊,乌老,您说除了基地的配给,每人每天都给补助一些,其实连船加物资都算是易风的,我们就只是当了一回搬运工。”保洁员王慧也附和道。
“每人能给两个罐头算工钱就挺不错了,每天都补就太不好意思了,东西再多也扛不住这么多人吃。”厨师张新平是专业的,有发言权。
“早前老村长第一时间请乌老上岛,我们还担心乌老瞧不上我们这些粗人,没想到乌老这么慷慨仗义。”电工老边是金莲自治区逃难来的,活到现在自己主意也正,也有些技术,之前一直管雅克布叫老村长,管乌不图叫老乌,如今有一船物资打底,老乌也就成了乌老。
“慷慨仗义的人来了。易风,磨蹭什么,赶紧来吃饭,大家等着你呢。”乌兰喊了一嗓子,招招手。
易风愣了一下,立刻小跑进餐厅:“不好意思,不知道大家在等我吃饭。”
坐在乌兰旁边,老太太喻翠萍拿碗装了半碗饭,烧了半碗菜,递给易风,易风连忙起身双手接过来。对面的赵倩递过来一双筷子,易风随手也接过来,一并点头致谢。
“谢谢。”
“大家自己去盛饭,然后来我这里打菜,开饭吧!”蓝光的老伴喻翠萍是岛上年纪最大的老太太,为人和善质朴,是个热心肠,日常琐事大家也都愿意听老太太的招呼。
客观上讲,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岛聚餐,没有内忧外患,只有易风带给大家的惊喜与欢乐。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一个晚上,足以让参与搬运的年轻人像车丽、赵倩,及有年纪的老边、张厨子等人明白一件事儿,易风把东西搬回岛上是情谊、是仗义,不搬回来人家肯定过得更舒坦。
易风只要用游艇把一家四口运到别墅去,别墅的条件大家也都看到了,环境隐蔽、设施齐全,有水有电,有柴油储备和发电机,有太阳能和净水系统、空调系统,还有成吨的物资。
只要每月回来领一次配给,而乌不图、乌兰和蓉蓉三人的配给本来就比较富裕,一家四口支撑个三五年肯定没问题。
但一船多的物资就这样在众人经手下全部运回了墓岛,而且乌老将军一句话说给大家补贴,一下子让所有人心里吃了一颗定心丸。
雅克布第一时间把易风一家接上岛,有些人心里是犯嘀咕的,四个人有老有小,尤其还有个坐轮椅的,毕竟岛上当时的处境岌岌可危,宋佳都要拿子弹去换食物了。
而那些人的小心思在易风不声不响把夜袭的19个寄居者一夜杀光后,就开始变成了畏惧。
等月初领配给,亲眼目睹乌不图三口人两大箱专属配给后,岛上的人突然意识到,这一家四口的到来,可能在某个时刻能救自己的命,饿死的命。
于是平素的言谈举止里开始有了一丝丝恭敬在渐渐成长。
这种转变,敏感的乌兰感受的最真切,乌不图久阅人心静观其变,易风也能感觉出来,但忙忙碌碌顾不上、也不在意。
到中午聚餐的这一刻,易风一家四口彻底融入了小岛,也成为了小岛本身。
决定墓岛未来方向的舵盘也正式移交到乌不图手中,这是雅克布一直期望的、希望岛上的人能慢慢适应的,却没想到易风用一船多的物资让这个过程变得如此自然而然。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岛上的人才有心思三言两语的向易风打听岛外的世界。
易风也乐的分享,把外界发生的事情捡能说的娓娓道来,直到如何得到了三角洲发现沦陷了。至于如何夺了两艘船则是春秋笔法,就当做三角洲聚集地人们留下的遗产好了。
“小风,你说这艘拖网渔船是三角洲幸存者留下的,三角洲原本有上百人?”蓝光停下碗筷,插了一嘴。
“没错。”易风给了肯定的答案,毕竟事实如此。
蓝老头一副如有所思的模样。
午饭后,老渔民蓝光等几个女孩子收拾好了餐桌,用袖子擦了擦乌不图和雅克布面前桌子上残留的水渍,拿出了一张海图铺在两人面前。
“乌老、村长,这张图是我从拖网渔船驾驶室拿的,我当时看了这张图,特意研究了船里的电子海图系统,我觉得这里八成是三角洲的人目前打渔的渔场。”
在蓝光手指的地方,有一个不显眼的图标和一组坐标,旁边用奇怪的符号标注着,看不出什么意思。
“你可别瞎咧咧,看好、想好了再说。”老伴喻翠萍一边整理桌子,一边嘟囔道。
“一边去,我打了一辈子渔,周围海域都跑过了,这点数还能不懂。”蓝老头狠狠瞪了老伴一眼。
“我觉得,三角洲能养这么多人,估计离不开这艘渔船。村长,你觉得呢?”老头蓝光继续道。
“老蓝说的有道理,现在会打渔的少了,渔船也少了,近海出现一些小渔场也很正常。”
“所以,乌老、村长,还有易风,既然小南都能想到嫁接果树给岛上搞吃的,现在有了船,我一个穷打渔的再坐吃等死就不合适了,我想用这艘船去打渔。”老渔民蓝光指着海图道。